中華通史100集.由古至今的朝代興衰,可以看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gplLgJmSY&list=PLVuJEQnqhluSUCV1wJ8si2sgnFPpUk-Jf 只要花75小時,即可看盡中國四千年歷史的興衰,非常非常值得,我個人十分推薦。全部100集都在這裡了,按照目錄,想看那一集,隨挑隨看。 CCTV6纪录片《中国通史》目录 第01集 中华道路 第02集 中华先祖 第03集 农业起源 第04集 文明起源 第05集 邦国时代 第06集 夏王朝觅踪 第07集 殷商兴亡 第08集 商代文明 第09集 武王克商 第10集 周公摄政 第11集 周王室的衰落 第12集 春秋争霸 第13集 孔子 第14集 列国变法 第15集 战国七雄 第16集 诸子百家 第17集 秦国崛起 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19集 楚汉战争 第20集 郡国并行 第21集 文景之治 第22集 汉武帝 第23集 两汉经学 第24集 昭宣政治 第25集 王莽改制 第26集 光武中兴 第27集 丝绸之路 第28集 清议与党锢 第29集 黄巾起义 第30集 三国鼎立 第31集 诸葛亮治蜀 第32集 西晋统一 第33集 魏晋风度 第34集 门阀政治 第35集 梁武帝治国 第36集 孝文帝改革 第37集 北周武帝 第38集 陈朝. 兴亡 第39集 魏晋佛教 第40集 再造统一 第41集 炀帝功过 第42集 贞观之治 第43集 武则天 第44集 开天盛世 第45集 安史之乱 第46集 中晚唐的困局 第47集 世界都会长安 第48集 吐蕃兴衰 第49集 敦煌 第50集 唐朝的对外关系 第51集 唐代宗教 第52集 五代十国 第53集 宋太祖 第54集 澶渊之盟 第55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第56集 王安石变法 第57集 靖康之难 第58集 宋金和战 第59集 偏安东南 第60集 东京梦华 第61集 宋代新儒学 第62集 宋代文化 第63集 契丹兴起 第64集 西辽建国 第65集 完颜阿骨打 第66集 金朝兴亡 第67集 辽金文化 第68集 西夏兴亡 第69集 蒙古兴起 第70集 忽必烈大帝 第71集 两都巡幸 第72集 大元帝师八思巴 第73集 海上丝绸之路 第74集 马可波罗与中国 第75集 元顺帝 第76集 明太祖朱元璋 第77集 永乐迁都 第78集 郑和下西洋 第79集 内阁制度 第80集 土木堡之变 第81集 王阳明心学 第82集 海疆与互市 第83集 张居正改革 第84集 耶稣会士来华 第85集 江南市镇 第86集 白银资本 第87集 崇祯帝 第88集 入主中原 第89集 王朝的稳固 第90集 收复台 湾 第91集 统一大业 第92集 军机处 第93集 摊丁入亩 第94集 文治与文字狱 第95集 被动的自强 第96集 鸦片战争 第97集 太平天国 第98集 甲午战争 第99集 维新与革命 第100集 帝制的终结 Feb 23, 2017 (7/14/2017 @Wendy) "应印度特种部队要求,去年江西景德镇生产了一批素烧器出口印度,用于力量训练。没想到印度特种部队平时疏于训练,力量不足,加上中国产品货真价实,两只瓶子硬度比较高,在这次大型训练观摩中,让特种兵们颜面尽失,为此,印度军方客户要求索赔,并取消了下一批订单, 为此我们深感痛心." 01/24/2017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干啥?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发起了对各诸侯国的统一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历时十年,先后将韩、赵、魏、楚、燕、齐六大战国平定,建立了统一的中国。这段历史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了。那今天再来看看我们不熟知的世界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在干嘛呢? 1,欧洲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00年,欧洲有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征服帝国,为什么叫“征服”呢?因为亚历山大一死,这个帝国就散架了,取而代之的是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共和国以及由一堆城邦组成的希腊化国家。 就在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罗马和北非强国迦太基正在发生冲突,随后发生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巅峰时更是到达了12万,当然,这个战争规模甚至不如战国时期随便一场诸侯国间的战役。后来罗马与马其顿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其实无论是亚历山大帝国,还是后来的罗马帝国,虽然听起来是“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但实际上都不怎么大,只不过刚好位于亚欧非的交界地带而已。为啥不提英国呢?这个时候的英国还不是国家,只有几个部落打来打去。 2,非洲 虽然非洲北部有很辉煌的历史,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古埃及已经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代马其顿征服过了。而彼时的北非是属于迦太基的时代,当时罗马和迦太基正在大战,并且还出现了一位叫汉尼拔的迦太基统帅,被称作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另三位是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 3,印度 此时的印度刚刚赶走亚历山大当年带来的残余势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孔雀王朝出了印度知名度最高,堪称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阿育王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而且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不过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接下来的孔雀王朝就王权衰落,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4,亚洲 亚洲,也就是中国的邻居们,首先是当时的伊朗推翻了亚历山大的统治,重建了新王朝。西边的邻居印度,则也是进行着王朝的更替,当亚历山大的参与势力被本土势力对抗赶走之后,印度也迎来了大一统的孔雀王朝,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孔雀王朝一直在发展宗教,也使得印度文化得以传播。 至于中国背北部也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时候,匈奴首领单于也完成了对各个部落的统一,准备对中原下手了,不过单于遇到了大将蒙恬,一仗打完就退回北方了。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匈奴与中原之间的战争没有停过。 5,日本 此时的日本处于弥生时代,日本弥生时代是指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50年,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在弥生时代,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原始社会突然一夜暴富,飞跃进全新的农业社会,所以有“日本弥生时代用600年的时间走完了中国从河姆渡时期到春秋时期约四千年的历史”的说法。经日本专家研究称,日本弥生时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移民入岛,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农耕文明,直接带日本飞起来了。 6,韩国 把韩国放到最后,是因为韩国差不多是最逗的一个国家。按照史书记载,秦将王贲在辽东抓到燕王喜之后,就奉命南下去打齐国。但其实在辽东附近还有一个国家存在,这就是商纣王叔叔建立的箕子朝鲜。而在箕子朝鲜的南边,也就是今天半岛南部则分布着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落,简称三韩。 不过韩国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按照他们的说法,公元前2333年,也就是我国的尧在位时期,一个叫檀君建立了古朝鲜,这哥们在活了1908岁后,死在了我国战国初年。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三韩也进军中原,与秦朝争霸,结果秦军溃不成军,秦始皇不得不修筑长城来防御三韩。 得贤则安 失贤则乱 唐朝的“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同时发生在唐玄宗的时代,是历史上“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一个典型事例。 唐玄宗李隆基,少年时就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见,他因平定韦氏之乱被立为太子。即位后,他首先果断的铲除了专权跋扈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并平反冤假错案,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他针对当时的吏治混乱、朝政腐败,表示要任人唯贤,提拔贤人做宰相。人们都说他“慧眼识贤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都是他亲自选拔任用的。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以权谋私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这事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 有为他说话,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唐玄宗既知贤,也敬贤。姚崇、宋璟一心向公,唐玄宗视之如同唐初名臣房玄龄、杜如晦,每次晋见,唐玄宗都要站起来相迎;离去时,则要离门相送,其敬贤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张九龄,人称“布衣宰相”,他也是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品德和才华被唐玄宗相中。张九龄为相之后,也象唐玄宗那样看重人品而不是看其背景。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重在品德。同时,对于唐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皇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唐玄宗前期,由于知人善任,礼贤有加,在他的周围聚集起大批贤能之士。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当时,全国都富裕殷实,一斗米才值十三钱。路边排列着各种店铺,为行人提供酒菜。店里还有作为脚力的毛驴,行走千里之外也不需要带着兵器。 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玄宗到后期,变得骄傲起来,越来越爱听阿谀逢迎之词,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盛世辉煌不再。 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心意。一次,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皇上此时上路会骚扰沿途的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就行了。唐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于是越来越信任他。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让李林甫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掌权之后,嫉贤妒能,广结私党,排除异己,陷害好人。他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成语“口蜜腹剑”即出自于此。他堵塞言路,一次,他恐吓众官员说:“你们见过平时作仪仗用的马匹吧?只要乖乖按令行事,可以吃到三品料食,待遇够高吧,一旦有嘶鸣的,马上就被淘汰,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社会政治更加黑暗。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倦怠朝政,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杨国忠作为杨贵妃之兄长,其权势无人能比,不仅当了宰相还兼任四十多个其它的职务,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 杨国忠一手遮天,朝政混乱。当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找了一个大个的禾苗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当下边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时,他大发雷霆,竟然免其官职,令对其严惩,后来没有人再敢说真话。他拉帮结派,贪污纳贿,坏事做绝。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起兵反唐。因唐军很多将领骄横跋扈,军队毫无士气,不战而逃,叛军很快席卷了大片地区,直逼京城的“东大门”——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还乡的正直忠勇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着临时拼凑起来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 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的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怂恿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致使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最后潼关失守。 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而这时唐朝已经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了。 纵观贤才得失与国家安危的历史,不管任何时局,只要他以才自恃,缺德妄行,亲小人而远贤人,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自取灭亡,因为无德乃人之大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只有注重修身,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择善而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不给坏人任何市场,才能政通民和、为民造福,为后世称颂。 Source: https://www.mitbbs.com/article_t/History/32337645.html |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