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18 密集教養 vs. 自由放養 美各階層捨得砸錢培養孩子 (World Journal) 記者胡玉立 現代父母愈來難當。有感於機會稍縱即逝,美國現代父母花更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教養小孩。基於經濟焦慮,現在不分社會階層高低,「密集教養」育兒觀已成主流。但在強調「自由放養」(free-range)的父母帶頭下,反彈跡象也已出現。 紐約時報報導,在一兩代以前,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在孩子讀高中達到高峰,但今日父母錢燒最凶的時期是6歲以下、18歲以上至20歲左右。現代職業婦女兼顧工作與家庭同時,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則和1970年代家庭主婦一樣多。 在俄亥俄州當教授桑提爾斯(Renée Sentilles),她說她讀遍育兒書籍,兒子4歲接受足球訓練、5歲起學鋼琴、練過田徑、報過游泳、武術班,孩子已12歲大,她仍會注意孩子在家一舉一動。 這種「密集教養」(intensive parenting ) 育兒觀—父母持續不懈地教養和監督兒童,早自1990年代即是中上階層父母常態,但最新研究顯示,現代社會不分階層都視此為養兒育女最佳之道,即使未必有足夠資源這麼做。 社會科學家表示,努力育兒的背後有個強大動力:「經濟焦慮」。父母普遍認為,給孩子人生最好的開始,就表示自己正盡一切可能確保孩子爬上更高社會階層,至少不會比現在差。 Offering serious and challenging mathematics to intellectually gifted students 研究家庭和不平等問題的馬里蘭大學社會學家科恩(Philip Cohen)表示:「隨著貧富差距擴大,搞砸的代價大增。人們擔心自己最終會陷入較差的那一邊。」「談判機會:中產階級如何確保求學優勢」一書作者、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卡拉科(Jessica Calarco)也說,「『密集教養』是特別富裕白人母親,確保子女在社會中保持優勢地位的一種方式。」 喬治亞州的工人階級單親媽媽瓊斯(Stacey Jones)在黑人社區一手養大兩個兒子。她說,為了替孩子未來製造機會,她努力找尋負擔得起的選項,上市府主辦的體育活動、參加學校樂隊。她相信多數人都想為孩子開疆闢土,但「因為太花錢,很多機會之門因此被關上了。」 1980年代的「直升機父母」全力避免讓兒童受到傷害;到了1990至2000年代人們開始認為,兒童不但易受傷害也是可塑造的。社會科學家自此提出「密集教養」一詞。據統計,今日母親每周花5小時在孩子身上,1975年則為1小時45分鐘。家長以前閒暇做運動或社交,現在更可能是與孩子一起共度。 密集教養的主要特徵,原本存在於白人、中上階層美國文化中,但研究人員表示,此觀念已滲透社會各角落。打從孩子仍在肚子裡,做母親就被告知避免吃生冷食物、別喝咖啡,以免有害胎兒。還有科學家建議嬰兒第一年應與父母同睡。但對於必須出外工作父母的支持,幾乎沒有增加。 Principal, Licensed in MD, VA, DC, PA , DE, NC, SC, FL WeChat ID: sunnychenyuqing NMLS # 1220187 不過,許多其他國家的父母,現在卻更敢放手。在東京,小一學生開始獨自乘坐地鐵;在巴黎,兒童在遊樂場玩耍可無人陪伴。儘管英國和澳洲也普遍出現「密集養育」父母,但它的美國根源相當明顯;反映的的概念是:養育兒童是個體而非社會集體任務。 專家一致認為,投資兒童是好事;兒童可以因為與父母共處、刺激活動和支持性的養育方式中受益。低收入家長投入更多時間參與孩子教學和閱讀,縮小了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學童在幼兒園的準備差距。隨著父母增加監督,針對兒童的嚴重犯罪也顯著下降。 但到底兒童未來的成功,有多大程度取決於教養子女,至今仍懸而未決。心理學家對兒童面臨的高壓和對父母的依賴提出警告;研究表明,父母參與過度的孩子,對生活有更多的焦慮和不滿;當孩子不受人監督時,會建立出更多社交技能、成熟情感和執行能力。 | Principal, Licensed in MD, VA, DC, PA WeChat ID: sunnychenyuqing NMLS # 1220187 President, Principal Loan Consultant, Leader Funding, Inc. Rockville, MD |
EDUCATION >